网易汽车11月12日报道
在进入中国市场近四十年后,大众汽车开始重新理解中国市场。
今年10月,大众ID.3(参数丨图片)月销量达1.2万辆,ID系列月销量突破1.5万台,同比增长192%,这是ID家族第4个月销量破万,大众新能源总算看见一些曙光。
如何实现电动转型的逆袭,同时还能与国内产商掰一掰手腕?大众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与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的交流中,我们逐渐摸清轮廓。
01 学会“降本”
作为ID系列的“争气”包,ID.3是如何变得受欢迎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非常中国化——“我们积极采取了降本增效等一系列必要的有效措施”,孟侠对我们表示。
中国市场贡献了大众汽车集团约30%的业务,而大众汽车品牌则是50%。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如大众也面临着“活下去”的窘境。
另一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大众的电气化转型走的并不顺畅,燃油时代的光环陡然失色。从电气化平台MEB和PPE的进展缓慢,到软件系统CARIAD的故障不断,以ID系列为代表的大众电车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哪怕在欧美主场,大众虽然保住了市占率和销量,但仍面临着强劲的对手特斯拉,未来还将面对中国车企出海的威胁。
有海外媒体评价大众,并不是人们不需要电车,而是“不需要性能不好的电车”。大众亟需从中国市场获得点什么,无论是销量还是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中国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孟侠补充道,“而竞争力必须要靠质和量双箭齐发才能实现。”
很显然,以亏损博得市场在大众眼里是不可取的,“不盈利或者亏损,不可能长期支持市场的发展”。
为了让大众电车能在各细分市场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降本增效”成为大众的上上选,而结果也如大众所料,ID.3迅速站起来了。
作为老牌车企,大众深谙规模效应是其关键性优势,“上汽大众拥有大众汽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最高效的工厂之一,并且他们还在进一步优化生产成本”,孟侠说道。
02 研究中国人需要什么
除ID.3之外,大众对即将到来的ID.7 VIZZION和ID.NEXT寄予厚望,这几款车瞄准了竞争最激烈的中型车市场。
孟侠告诉我们,ID.7同样将“采用极富竞争力的价格策略”,还将有着十分出色的产品品质,“原来我们更关注全球市场,现在这种理念发生了改变。”
竞争之下,大众开始深入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因此,大屏、大空间、变色天窗、辅助驾驶、车机交互,这些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必需品都将在ID.7上线。
“在我完全了解中国消费者前,我经常会想,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和五千年的文化,这些传统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太重要了,”孟侠说起自己对中国消费者的观念转变,“但我来到中国之后发现,这是Z世代、年轻人的中国,和我原来想像的完全不一样。”
这也推动了大众中国的另一个决定——本土化,更深入的本土化。
正如孟侠所说,大众的体内有“两颗心脏”同时跳动,一颗是“德国心脏”,一颗是“中国心脏”。要想让中国心脏持续跳动,就必须加深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成为它的一部分。
于是,大众开始再次学习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喜好,以便“让年轻一代相信,大众汽车在未来依旧是正确的选择”。
大众对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判断则是:大众的市场份额还有向上的空间,在产品车型的层面也要进一步适配。
大众预测,至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2800万至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可能会达到约70%。为了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大众汽车要“油电并重”。
一方面,孟侠推测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将依然保持对燃油车的需求,尤其是在低线城市,大众汽车会继续保持在燃油车市场第一的优势,不仅会持续更新燃油车型,提升能效,还会为将电车的创新科技融入到燃油车中。
“例如,全新的途观L将拥有由三块屏显组成的驾驶舱信息娱乐系统、针对交通高峰期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为MQB车型打造的变道辅助功能。”
另一方面,大众将打造以纯电和插电为主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布局,并计划到2030年,每10辆新售车型中将约有6辆是纯电动汽车。而大众安徽将成为大众纯电的主力,以期完成2030年纯电车型占整体品牌总销量60%的目标。
03 必须融入中国生态
ID.3凭借近3.5万元的降幅,如今已成为“12万纯电首选”。在这样的价格区间,德系声誉和品质是大众的关键优势,但这也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大众,要吃老本了。
当品牌力成为唯一的促进购买的关键因素,是否就意味着产品力不够看?
大众在担忧,也迅速同时做出了反应——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加速融入中国出行生态。
通俗一点说就是,打不过就加入。这也是对“在中国、为中国”理念的一种落实。
前阵子,大众牵手小鹏一度是爆炸性新闻,也是孟侠此次回答最多的话题。
“我们和小鹏设定了非常清晰的目标,即基于小鹏G9平台共同开发两款全新的中型车”,孟侠表示这两款车型会在2026年推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双方“设立了周会制度,双方团队每周都在紧密交流”。
除小鹏之外,大众还向多家中国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
软件智舱方面,CARIAD中国携手vivo和中科创达,电池技术方面,大众合作国轩高科、智驾方面,大众选择地平线。而大众还要持续“捞鱼”,“昨天我去拜访了一家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目的是了解一下他们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孟侠表示。
几十年前在中国没有对手的大众,如今大众却开始主动与对手合作。在经历了押宝CARIAD未果后,大众汽车迅速选择合作共赢的路线,以尽可能快、尽可能好地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我们相信,与中国的出行生态深度融合是大众汽车未来继续深耕中国必要前提”,孟侠说道。
04 写在最后
十几二十年前,大众市占率一度达到50%,家喻户晓、位居首列,甚至有人会把它直接看做中国品牌。
如今,我们看到大众中国从裁判席重新走向赛道,不断刷新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制定新战略,结识新朋友。
它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自身暂时有些迟缓的步伐,但它同时也承载着大众的荣光和历史,背靠庞大体系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
在采访现场,我问孟侠,如何用一句话形容大众中国的现状。他思忖片刻说道——
“依托过往,面向未来。”
来源:作者:网易汽车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作者:网易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所有©2007-2024 CNEV新能源汽车网
新能源汽车网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商务联系请扫码
新能源汽车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