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
  • 我要投诉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17786024250
新闻 > 行业 >「卷述2024」当车企开始“断舍离”

「卷述2024」当车企开始“断舍离”

作者/来源:网通社
2025-01-06 10:32:42

2024年里汽车行业热点不断,在年尾,“本田、日产官宣合并”、“蔚来第三品牌萤火虫面世”引发广泛关注。一个是两大车企抱团取暖,一个则是新生代向外扩张,两个热点事件均呈现出动态的生命力,但方向却是大相径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车企对于子品牌的创建与整合、车企与车企之间的并购频繁上演,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格局。

当下汽车行业正处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关键过渡阶段,车企大洗牌加速。面对众多同行对手的竞争,所有车企可能反应不同,但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抉择战略决策才能留在牌桌?

《毛选》在“集中兵力”章节中提到,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

究其原因,《毛选》也给出了解答: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多生孩子好打架”还管用吗?

蔚来一年之内推出两个新品牌,华为终端BG深度参与的鸿蒙智行更是集齐了“四界”。这样的动作,其实大多数传统大厂都经历过。

上个世纪,通用汽车由于旗下品牌太多,无法集中力量开发出可以拉动销量的全球战略车型。随着丰田、本田的崛起,通用汽车困在在各个细分市场,既加大了研发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又错失了宝贵市场。

当下的通用同样经历暴风时刻,2024年的裁员不只发生在中国市场,还有南美的厄瓜多尔工厂、美国底特律技术园区等等。以中国市场为例,别克、雪佛兰分别主打中高端、中低端市场,然而两者的部分车型,共用平台但价格区间并未错开间隔,形成严重内耗。

蔚来成立之初,最大的差异化在于换电和服务,如代驾服务、移动服务车等等。如今,蔚来在NIO品牌尚未实现规模效应之时,接连推出乐道、萤火虫两个新品牌,很容易导致资源分散,各品牌都难以做到极致。

蔚来的多品牌之路,表面以价格区分,实则背后是用户体验的差异,比如销售渠道(牛屋等)、换电站使用数量等等。

乐道不与蔚来品牌共用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销量爬升。而乐道将与NIO品牌共用第三代、第四代换电站。蔚来需要为乐道加持资源优势的同时,保证NIO高端用户的用车体验,随着乐道用户的增长,这一问题将突出。

至于萤火虫,因为无法使用蔚来现有的换电站,这意味着需要单独建设换电站,这将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

乐道和萤火虫在渠道建设、技术适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无法充分发挥蔚来原有的优势,让外界对于李斌的战略布局产生了一些质疑。

整体而言,新品牌面临渠道完善、宣传成本高、消费者信任度建立难等问题,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蔚来尚未实现企业经营归正,累计亏损近千亿,虽有投资注入,但一旦资金链断裂,公司命运堪忧。

鸿蒙智行的各款产品虽然定位不同,但主要卖点大致相同,即华为赋能。比如乾崑智驾、鸿蒙座舱、途灵底盘、智能投影大灯、华为门店等等。集齐“四界”看似扩大了阵营,但实际上由于自身精力有限,难以投注当初给问界那般足够的支持和培育。

典型问题就是门店展车的布置。一方面,华为体验店中能放展车的门店有限,摆放展车的数量同样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在华为体验店布设四大品牌,增加了教育解释成本。如果说,有限的空间里放热销车型,那么“四界”之间的竞争加大,同时马太效应就会愈加明显。

由于定位及动力形式的不同,“四界”在市场上的表现已经参差不齐,部分品牌销量惨淡。这进一步反映出,多品牌战略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不能精准定位和有效整合资源,很容易陷入“广种薄收”的困境,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益。

品牌的增加会赋能多少?产出投入比高不高?如何做出差异化创新?这都是在战略决策时车企需要考量的问题。

多品牌战略的实施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且品牌认知的建立需要时间沉淀。作为最早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以大单品战略取得成功,旗下有主流车、跑车、皮卡、卡车等等,即便细分领域之多,但是始终没有开辟新的品牌。

乱世之下如何“集中兵力”?

时势造英雄,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智能化转型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新的变革中,谁都想成为下一个赢家。

本田、日产推进合并计划,三菱可能后续加入此次整合。如果三家车企完成合并,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或将诞生。

本田技研工业董事、执行董事社长三部敏宏指出,两家公司的整合揭示了在各领域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潜力超出预期。日产汽车董事、代表执行董事社长兼CEO内田诚提到,当前企业所处的事业环境正在经历快速且超出预期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并,双方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智能化、电动化等业务变革,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上汽也在对自主品牌进行梳理,飞凡回归上汽乘用车,与荣威并行。从荣威的一个序列变为一个独立品牌后,飞凡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经常被拿来与智己进行比较。如今回归到荣威,既是无奈之举,也在意料之中。

长城汽车同样如此,2023年沙龙与欧拉合并,2024年底“欧拉ORA”APP服务迁移至长城汽车App下方,魏建军为保盈利此前还果断砍掉欧拉黑、白猫两款车型。这种战略上的收缩,在当下是一种必要手段。

几个月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同样对吉利集团进行改革。

正如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几何并入吉利银河,就连领克也进行了调整,归入极氪旗下。针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的调整,吉利控股表示,此举旨在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并坚定不移地推动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从17年前的《宁波宣言》,到并购沃尔沃,再到路特斯上市、极氪纽交所敲钟,吉利一路走来,手中的牌不断增多,从中国走向世界,迅速成长为汽车界举足轻重的角色。

无论是整体销量,还是新能源销量,吉利均实现新的突破。吉利汽车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超217万辆,超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同比增长超32%,其中新能源累计销量88.8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2%。

然而,汽车行业变革调整期下,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均危机四伏。放眼全球,宏观经济不稳定、贸易壁垒下的关税增加;聚焦国内,价格战愈演愈烈、新能源车市场加速角逐。

吉利虽然手握资源纯度,但品牌的分散,难免会导致产品重叠、子品牌之间的内耗等等。比如以前专注燃油、混动的领克,推出了纯电产品Z10、Z20,而过去主打纯电的极氪,则即将进入增程领域。显然,这两大品牌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很难双赢。

此次,吉利控股集团大刀阔斧地主动向内改革,也无疑是“集中兵力”的重要表现。

日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过去企业盲目扩张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当下应该探索稳健的发展模式,比如战略聚焦、发挥特长、探索新赢利点等等。

激烈竞争环境下,本田、日产、上汽、长城被动选择收缩战略,而处于增长阶段的吉利,果断选择战略聚焦。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这些车企的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印证了品牌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车企唯有精简品牌架构、集中优势资源,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资车企的路该怎么走?

合资品牌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它们曾经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如今也要面临新的考验。

不久前网络上有消息称,一汽丰田北京总部(即“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确定将搬至一汽丰田天津工厂。另外,丰田并正在规划包括卡罗拉和雷凌、凯美瑞和亚洲龙等多个主销车型的合并工作。

一时间,关于南北丰田合并的消息甚嚣尘上。

据官方销量数据,一汽丰田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约80.0万辆,广汽丰田在2024年1-11月累计销量约66.1万辆,12月销量尚未公布。粗略估算,丰田的两家合资企业2024年累计销量在160万辆左右。作为参考,丰田的在华巅峰是2021年的194.4万辆。

过去,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丰田“双车战略”一南一北形成“组合拳”,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如今,国内市场的产品多样性增加,这一策略衍生的内耗或已远超其利,亟待破局之法。

在国内汽车市场,在华成立两家合资公司的外企并不在少数,大众就是典型代表。

如今,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三个大众”: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还有“三个奥迪”:一汽奥迪、上汽奥迪,以及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AUDI”。

不可否认,大众集团是传统车企中最为积极转型电动化的企业,与小鹏、地平线的合作更是为了加速智能化进程。这是积极的举措,但品牌分散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避无可避。

在资源分配上,有限的研发资源和市场营销预算投诸于多个项目,这将导致部分品牌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在管理上,大众安徽的加入使得集团管理需要建立更高的组织架构和系统;在财务上,不同合资公司之间面临的市场不同,需要对整体财务进行均衡和调整。

日产汽车虽然没有在华设立两家合资公司,但曾在2010年推出新品牌启辰。启辰的开端并不算差,2012年首款产品推出,次年的年销量就突破10万辆。然而,启辰单飞三年归来,由于缺乏独立研发能力,加上东风日产的号召力下降,短板日益凸显。

相较前面的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较小的马自达已经完成在华两家合资公司的合并。2021年,一汽马自达宣布并入长安马自达。自此,一汽马自达销售公司成为了长安马自达的子公司。

一汽马自达在中国市场销量的下滑,加速了双方的合并,也是马自达在中国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调整。

文章开头提到的本田、日产的合并计划,同样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通过资源共享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本田和日产的合并,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又将何去何从?

有观点认为,此次合并更多聚焦美国市场,在中国市场,本田、日产各自的合资公司运营保持独立。参照日产2016年收购三菱24%股份,日产、三菱的中国业务模式得以保留。然而,三菱汽车已于2023年底退出中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广汽与本田合资协议将在2028年到期,却迟迟没有续约,已是相对滞后。

从同品牌的两家合资公司的合并,到车企与车企之间的合并。有观点指出,当下,南北双车合并将节省研发资源。同时,单品牌的两家甚至三家的合资企业,未来可能会走向合并。比如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三个大众”、“三个奥迪”等等。

战略的聚焦,就像一场大型的“断舍离”,减少不必要的物品,释放出更多的空间,轻松上阵。对于企业而言,主动战略调整不可避免带来发展阵痛,短期或对财务表现产生影响,但长期稳健的发展更加珍贵。

结语

放到时间长河里,扩张、收缩的战略调整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比亚迪的年销量先后超越特斯拉、南北大众之和、上汽集团,跃居国内汽车市场车企第一。比亚迪近年也走上了扩张的道路,2023年推出仰望、方程豹,2024年全面控股腾势品牌。

然而这样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同样遇到问题。腾势的销量出现上下波动,迟迟没有迈进月销2万的水平,而众多新势力品牌月销过3万。另外在豪华车市场,仰望品牌销量也出现了走低的趋势。这进一步印证,企业的战略要兼顾自身和市场变化。

多品牌战略并非万能钥匙,若盲目扩张而忽视自身实力与市场规律,很可能陷入“1+1<2”的困境。相反,聚焦核心品牌、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在存量竞争时代的制胜之道。

或许未来车市仍将迎来扩张,但是目前车市需要垂直整合、规模效应来降本增效,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来源:网通社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网通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至:
最多可以输入140字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