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
  • 我要投诉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17786024250
新闻 > 行业 >电动车发展大跃进

电动车发展大跃进

作者/来源:李安定
2012-04-20 00:00:00
        比起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车,电动车的技术门槛比较低。高尔夫球场的电瓶车、满街跑的电动自行车,技术简单,作坊式小工厂就能做。

  中国人对电动车的开发一直情有独钟。早在80年代,科技部门就曾确定把电动车作为新能源主攻方向。此举最初出于如下考虑:中国传统汽车技术比欧美晚了几十年;而电动车技术全世界都还没有彻底突破,中国与欧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可能后来居上。这就是今天盛行的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论的基础。

  我支持电动车,但是反对在中国用大跃进的模式推行电动车。

  电动车的前生今世

  早在1834年,美国托马斯·达文波特就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比汽车问世早了近半个世纪。此后,由于技术进展缓慢,电动车一度黯然退出舞台。20世纪后期,石油短缺和环保呼声日高,新开发出的镍氢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电动车枯木逢春,但是成本高、续航里程短的百年痼疾没有根本性突破。近几年锂电池的开发,让纯电动车在国际上再一次获得实现的可能。

  2003年春天,电动车出现一次全球性大退潮。电动车生产大户通用和丰田正式宣布放弃电动车生产,在推行电动车最卖力的美国加州,当地报纸评论,电动车是一种商业上的失败,因为它始终没有改变造价高、充电后行驶距离短的基本事实。随着锂电池的开发,纯电动车的研发近年来在国际上再一次成为热门。但是并非要“全面取代”传统汽车。

  100多年来,电动车潮起潮落,困扰人们的问题,始终只有一个电池的储能水平难以突破。2008年,我采访奔驰主管研发的董事韦伯。谈到电动车,他说,现在汽车和电动车储能之比是100:1,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提高到10:1,这样的电动车才有实用性。

  在中国,许多人低估了电池技术突破的难度。有人说:20年前手机像大砖头,如今可以攥在手心里,可见新技术的发展是多么快。但是不能用这个逻辑去推断电池的发展。手机的体积,取决于芯片的发展速度。按照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电池在单位体积的化学物质里储存能量的提升,进展相当缓慢。电池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芯片的发展速度。

  除了储能量的制约,还有就是电池组的集成和控制。现在国际上小有成功的电动车,只有电池单体是买来的,汽车厂商再把几百个单体集合成电池组、电池包。集成控制都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各有各的诀窍。中国的电动车研发,还处于从电池做起的阶段。电池组的集成,电控,到车体的设计制造,多数还是手工拼凑的试验品,离成熟的商品尚有很大距离。

  今天采用锂电池技术的电动车,作得好的基本上是背1公斤电池,可以跑1公里。今天,全球汽车业对于纯电动车的定位已经十分一致而清晰:短程、小型化,和中国人想的迅速取代汽车大相径庭。

  同时,锂电池的安全也让人不无担心。2010年9月,美国一家快递公司的波音747货机在迪拜爆炸坠毁,全球哗然。经查,罪魁祸首就是飞机上运载的手机锂电池。

  “弯道超车”事倍功半

  著名学者吴建民说得好:“中国人不怕大风大浪,怕的就是头脑发昏。”

  然而到了2009年,电动车在中国,继而在全球突然异军突起。这一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1年,中国以电动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将达到50万辆,新能源车将占到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跨越式”计划。

  随后,13个电动车示范城市启动,购买国产电动车,每辆车补贴高达五六万元。在中国汽车业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这种高额补贴真是闻所未闻。

  来自政府大力度的鼓励措施,让电动车在国内陡然升温,光是在山东一夜间就冒出上千家电动车厂;更有企业以建立电动车基地为名向地方政府圈地;汽车大集团,不拿出几款电动车样车,就要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电动车在“弯道超车”的鼓噪下,从2009年起,在中国折腾了三年,汽车厂造电池,电池厂造汽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甚至和奥运会、世博会一样成为国家精神的载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中国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政府的千亿元级的补贴,也给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大好商机,中国第一次“引领”了全球汽车业的一个电动车技术热潮。用跨国公司人士的话说:我们怎么能够错过这样的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

  殊不知,纯电动车入门容易,成功难,绝大多数企业无功而返。如同1958年大跃进时的“全民大炼钢铁”,资源投入无数,收获的大多是毫无用处的废钢渣。

  由于多数国产电动车生产厂家重忽悠,轻研发,东拼西凑作出几辆样车,可靠性、安全性完全得不到消费者信赖。当一切尘埃落定。真正卖到老百姓手里的电动车加起来不过百十辆。与《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2011年底产销5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真是天上地下。

  中国的专家、企业研发电动车的科研努力功不可没,但是我认为,采用“搞运动”的方式并不足取。近三年来,我对比中外企业电动车研发现状,得出对电动车大跃进的整体评价:电池研发没有突破性进展;电池组集成及控制技术还在初始阶段;充电设施建设尚在作秀。纯电动车不要说远远达不到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连单纯的研发测试流程都没有形成。不但没有实现“弯道超车”,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差距反而拉大了。

  “肮脏的电”难圆零排放之梦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在许多国家可能做到“零排放”的纯电动车,在中国的能源框架下,减排功效荡然无存。

  在瑞典,厂家每卖出一辆纯电动车,都要求用户签署协议,保证充电的来源必须是一家“干净的”电力供应商。如果用户做不到这点,汽车公司宁可失去这单生意。

  何为“干净”的电,在欧洲十分清晰,即利用风力、潮汐、水利、太阳能、可再生生物发出的电能。在欧洲各国,“干净的电”占50%到90%;那里的纯电动车,有很大几率可以选用“干净”的电,真正做到“零排放”。

  数据表明:煤在燃烧中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和二氧化碳,即使经过集中科学治理,也并不胜过汽车发动机现有的排放水平。采用先进技术的燃油发动机的排放,已经做到比煤电更干净。以国产1.4TSI高尔夫为例,从油井到车轮能量消耗的整个周期中,二氧化碳排放为每公里143克,搭载柴油发动机排放111克;而同等功率的电动车所需的电能,在用国内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每公里171克。这里还没有算上使用大量重型卡车排成长龙,把煤炭从产地运到沿海电厂途中的燃油能耗与排放。

  在中国, 2010年,82%的电力来自煤炭,而且是含硫高、灰分高的劣质煤。中国今天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碳排放大国,烧煤的贡献度名列前茅。以“零排放”为由在中国发展电动车,不过是排放污染前移的“皇帝新衣”罢了。

  电动车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始终认为:和一切创新产品一样,电动车的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研发实验过程,拿出安全可靠完善的定型产品;第二步,才是商品化推广,并接受市场考验:消费者是否买得起?用得是否可心,是否方便?

  在德国奥迪参观电动车的研发中心,发现电动车开发流程十分漫长。即使产品基本定型,和所有汽车一样,至少要经过两个冬季和两个夏季的路试。其中第一年的路试主要解决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年则是对所有改进和车辆耐久性进行测试。也就是说,即使成功地开发出新车,最快也要经过两年的路试才可能投产。

  买了电动车的中国消费者充当着试车员的危险角色。老实说,电动车没有达到产销目标,真是中国老百姓和安全质监部门的幸事。

  电动车大跃进三年过去,架势还在,但是业绩惨然。然而,电动车的下游产业,对电动车的热情却是与日俱增。2010年,中国成立央企电动车联盟,石油和电力部门的老大们获得一个新的兴奋点。中国的电动车还没成气候,圈地建充电桩已如雨后春笋。

  一个充电站的投资从1000万元到4000万元不等,而大部分建成的充电站几乎都是完全闲置。即便如此,也难挡地方政府和电力、石油公司的投资热情。“目标很明确。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电力公司和石油公司只要圈到地,不管以后做什么,都是稳赚不赔。”业内人士一语中的。

来源:李安定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李安定,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至:
最多可以输入140字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