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V网讯,作为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比-戴首席运营官罗林格于北京车展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的首款产品将在比亚迪工厂建独立生产线,并按照严格合资公司的生产标准来生产,并且首款产品将只投放中国市场。不过这样的决心表露,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底气。
被视为中国首个专注于电动汽车品牌的腾势于今年3月底才刚刚发布,离双方达成研发电动汽车的协议也仅有两年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和一款全新的可量产电动车型,这种工作效率出乎我的意料,也似乎可隐约看到中外股东双方对这一项目急切的心情。但是,不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合作深度来看,比-戴项目更像是戴姆勒针对中国市场一个阶段性的投石问路的举措,而腾势或许也只是个短期合作项目的成果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股东双方的目标落脚点存在较大差异。戴姆勒集团董事长蔡澈曾表示,目前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未明,戴姆勒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在欧美已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联合开发采用不同技术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只是戴姆勒的一个“篮子”而已。电池成本高企是当前阻碍电动汽车产业化最大的一道障碍,原本就不具备低成本控制体系的戴姆勒非常有必要学习比亚迪的这一成功之道,当然还包括比亚迪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电池技术。而比亚迪则希望能借助双方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关注度,并尽可能学到戴姆勒精益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艺术。双方的出发点并不尽一致,因此这样的合作期持久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其次、目标过于浮夸,难避造势之嫌。我们知道,比-戴只是一个技术合作项目,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整车合资企业,不具备生产资质。但是比-戴却宣称亮相的电动概念车计划在明年下半年上市,并筹建完全独立的渠道销售。罗林格甚至表态会先在一线城市建立经销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杭州建立4S店,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渐向二线城市推广。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虽然从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或许大得惊人,但实际上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却是相当缓慢。而且多路专家观点还在辩论纯电动汽车是否是未来汽车产业最佳的转型方式,因为目前中国的电力仍旧来源于污染非常严重的火电,而且国内多数大中城市的供应并不充足,国家电网能否承载电动汽车大规模时代的到来亦是一大考验。在旗下产品支撑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这样大手笔的网络布局和推广策略对于现今电动汽车所普遍遭遇的市场困境来说,应该说是非常激进,我实在不知道罗林格的信心来自何处。
如果双方的合作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不至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对外宣布如此草率的市场战略和目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隐藏其后的其他目的所在,如高调造势赢得投资者关注,借此达到融资上的便利以及观察政府、业界和竞争对手的反应等。
最后一点是,戴姆勒在中国的两大合资名额都已经用完,也就是说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戴姆勒很难与比亚迪成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合资企业。就算合作伊始可以借用比亚迪的生产线,但这对于戴姆勒来说无疑是一桩非常不划算的买卖,这也是隐藏其中的隐患。
因此,比-戴缺乏长久维系下去的驱动力,腾势便也成了应景之作
来源:CNEV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CNEV,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所有©2007-2024 CNEV新能源汽车网
新能源汽车网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商务联系请扫码
新能源汽车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