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技术更新远没有IT行业来得迅猛,就在移动通讯即将进入4核时代的时候,业界期盼的汽车电动化时代却依旧没有到来。不够成熟的技术条件和缺乏完善的基建设施,让更多的汽车企业在今年的车展上,选择了依托于传统技术提升和混合动力推广的展示方式,向人们展示他们的生存之道。
其中,宝马推出了EfficientDynamics高效动力方案,宣称这项技术是全球最有效地在降低油耗和排放的同时增加驾驶乐趣的发展战略。大众汽车带来了四款 “蓝驱技术系列(Blue-Motion)”车型,力图通过优异的低油耗、低二氧化碳排放向人们展示其节能环保汽车动力技术。奔驰则宣扬其BlueEfficiency蓝色效能环保战略,以此勾画出从优化内燃机技术到发展混合动力,最后通向蓄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的零排放三步走路径。
丰田依托刚刚在华发布的“云动计划”,将在北京国际车展上推出由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所设计的混合动力总成的全新概念车,以及部分全球及中国首发车型。据了解,本届北京车展上,丰田展出的混合动力车(HEV)、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以及电动车(EV)等新能源车的比例将高达30%以上。
德系:挖掘现存技术潜力
事实上,在传统技术提升和混合动力推广中,德系和日系分化成了两大完全不同的阵营。
以大众汽车为代表的德系家族,多年前便开始在中国宣传其在欧洲市场大获成功的柴油发动机技术,但因具体的消费环境不同,大众的柴油动力技术在中国遭遇了一定的挫折,而这并未打消德国人在华推广节能动力的热情。
随后,德国人带来了缸内直喷和涡轮增压技术,以及换挡效率更高,而制造成本却更低的DSG双离合变速器。在大众汽车的宣传攻势下,TSI+DSG、FSI、TDI等被当前市场解读为高科技动力总成的代名词。当然,“蓝驱”战略也涵盖了大众汽车旗下部分电动车,但在当前,这并不是拉动大众汽车在华销量的核心。
在德系豪华车阵营,奔驰、宝马等企业除了强调传统动力技术的提升之外,还直接将科技展示放在了更前沿化的电动汽车领域。
日系:依旧主推混动模式
与德系企业在节能路线上区别明显的日系车企,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混合动力技术上。作为混合动力技术的全球标杆,丰田旗下混动产品普锐斯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260万辆。如今,丰田的混动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了其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的产品阵营中。
丰田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是,利用混合动力与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车在电机、电池、电能控制等方面拥有共通的核心基础技术这一特点,由混合动力嫁接发展成为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这也几乎代表了整个日系阵营的新能源战略。
而本田同样在紧跟丰田的步伐,本田社长伊东孝绅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现阶段混合动力技术比纯电动技术更具有现实意义。
美系:着重务实性技术提升
美系车企在德日两大阵营的夹击下摸索着更适合自己的路线。
有消息称,福特将在北京国际车展展出1.0升EcoBoost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福特推出的第一款三缸发动机,也是EcoBoost家族中最新、排量最小的发动机产品,福特方面称,这款发动机的动力表现媲美四缸发动机,同时燃油经济性更出色。
而通用则将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展出悬挂雪佛兰商标的概念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而在节能技术上,通用则选择了涡轮增压技术和混动技术的共同搭载。并且,发动机启停技术这一在当前中国市场更具实际意义的节能技术也被通用纳入了设计思路。
中国:渐进式技术演化
与竞争对手相比,不再言必称“弯道超车”的中国本土车企,也关注到了发动机启停技术的现实意义。
据悉,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吉利、天津一汽、长安均将重点展示其START/STOP启停技术。有消息称,吉利汽车将把这项技术首先应用在今年8月上市的帝豪EC7上。
另一家被冠以“新能源汽车领军者”头衔的比亚迪,在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上则带来了涡轮增压技术、双离合技术,以及新的双模电动车产品以及一系列车载智能系统。
此外,比亚迪不仅将会联合戴姆勒发布比-戴的首款纯电动车型,还将带来全新的双模产品系列秦。
尽管名字怪诞,但是据记者获悉,其中S6的双模车型将同时搭载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和驱动电机,依靠电动机产生的强大扭矩,新一代双模S6车型的零到百公里加速成绩甚至领先了某外资豪华品牌同类产品足足1秒。同时,依靠自身在IT领域强大的设计及生产能力,比亚迪还将在本届北京车展带来车载防疲劳预警系统、遥控驾驶技术等多项创新电子技术。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本届北京车展将展出车辆1125辆,其中新能源车88辆,这些代表汽车工业发展方向的各类新车型,将向中国消费者展示技术的渐进式发展历程与未来演变方向。
来源:CNEV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CNEV,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所有©2007-2024 CNEV新能源汽车网
新能源汽车网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商务联系请扫码
新能源汽车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