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手机版
  • 我要投诉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17786024250
新闻 > 行业 >C Talk | 吉利王瑞平:如果过渡20年,混动就不能算过渡方案

C Talk | 吉利王瑞平:如果过渡20年,混动就不能算过渡方案

作者/来源:盖世汽车
2022-12-21 09:48:18

王.jpg王2.jpg对话 | 盖世汽车CEO、盖世汽车资讯部总编 周晓莺

撰文 | 盖世汽车编辑 解全敏



“同等政策下,HEV(油电混动汽车)、PHEV(插电混动汽车)和BEV(纯电动汽车)未来会三分天下。”这是今年9月由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SCP)和汽车先进动力系统分会(APS)组织的高层会议和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们所达成的共识。

近日,在盖世汽车最新一期C Talk高端系列访谈中,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动力研究院院长、SCP理事长、APS主任委员王瑞平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她认为,中国市场还是太大了,应用场景太复杂了,“所以最终市场还是会多种路线并存。 ”

当然,从今年来看,多种路线中最出风头的,则要属混动汽车,尤其是PHEV。王瑞平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9月纯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了20%,而HEV增长了50%,PHEV增长了150%,BEV增长了90%。“混动领域是增长最为明显的。”

6380644785074012131642361.jpg



且在她看来,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快速接近于50%,混动的加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要知道,近两年玩混动的自主品牌数量骤增,且动静越来越大,长城、比亚迪、吉利等众多车企纷纷发布混动技术平台,大肆布局混动车型。以吉利为例,去年10月31日,吉利正式发布了动力科技品牌——雷神动力,雷神智能混动模块化平台也随之亮相。一年以来,这一平台已搭载于吉利的众多新车型上。

王瑞平表示,相对国际而言,中国做混合动力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包括吉利在内的一些自主车企也有大约10年以上的积累了。更重要的是,“过去自主品牌更多的是跟进模仿,现在则已开始创新,从对标走向立标了。”

从吉利的3 DHT Pro变速器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据悉,作为吉利雷神混动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3 DHT Pro是全球首个量产的3挡混动变速器。

官方资料显示,3 DHT Pro将双电机、变速器、电控制器等6合1高度集成,重量仅120kg,轴向长度仅有354mm,比竞品小了26-56mm,却能做到4920N·m的最大输出扭矩,扭质比41N·m/kg。在3 DHT Pro的加持下,起步时匹配1挡大速比,可实现弹射起步,起步加速能力提升50%,在时速20km以上即可进入全速域并联模式,系统效率提高20%;80km/h以上的高速路,3挡换2挡,可以释放2680N·m,快速实现高速超车。

王3.jpg



 DHT Pro;图片来源:吉利雷神动力

事实上,诸如此类硬核技术已使得雷神混动平台在燃油经济性及动力性上形成了相对优势,也让吉利混动产品具备了更强竞争力,从而在混动市场快速打开局面。

不过即便如此,业内也仍然存在另一种声音:混动只是过渡方案。对此,王瑞平直言,要看过渡多长时间,如果过渡20年,它就不能算过渡方案了。

“混合动力是刚需。”她进一步指出,包括混动在内的多种路线都是跟随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场景应运而生的,而这些在短时间之内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在未来10-20年的过程中,这些大的业务模块仍会存在。当然,它可能会变成一个新的面貌,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节能,驾驶体验更好,可以满足更多的用车场景,甚至实现个性化定制。

想必也正因如此,吉利一直坚持混动和纯电动“两条腿”并行发展,同时不断强化包括智能控制等在内的软件层面的能力。

以下为访谈实录:

“混合动力是刚需,特别是在中国”

周晓莺: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C TALK访谈栏目!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瑞平女士,欢迎王总!

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聊一下混动的话题,我们看到,2022年混动市场增长地特别好,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情况的?

王瑞平:确实,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汽车市场的变化,虽然整体市场增量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混动市场有长足的进步。这从几个数据上可以看出来,今年1-9月,HEV增长了50%,PHEV增长了150%, BEV增长了90%,所以说混动领域是增长最为明显的。

我认为,自主品牌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快速接近于50%,这里面混动的加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周晓莺:在您看来,经过这几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的混动技术和国外两田等传统混动领先企业的技术相比,它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瑞平:相对国际而言,中国做混合动力的时间是晚的,但也有10年以上的积累了。早期我们虽然没有成功地进行大量的产业化推广,但在技术研究领域很早就起步了。

早在2006年、2007年,吉利就开始研究混动了,我们第一代混动产品领克01在2018年就开发出来了,在2019年末已经推广到欧洲了,并且跟国际上有了很好的合作。这款车现在累计出口量已经超过4万台,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去年,我们又推出了新的雷神动力品牌,其中一个扛鼎之作就是我们雷神电混这一混动系统。和之前相比,这一代混动系统的不同点是采用了双电机,而且是3DHT的构型,可以说是全球首创的新技术。

国际上有不同的混动技术路线。比如说欧洲是以P2为主,它突出性能,但是节油率最多达到25%左右。另外原来在市场上起代表性作用的,比如说日系混动,以节油为主,动力性则放在次要位置,所以如果在高速驾驶或者是爬坡这种需要大的动力加持的情况下,驾驶性能可能会相对弱一些。

而我们在开发新一代混动技术的时候,考虑了如何把两者兼顾,既能达到欧系车的性能,同时又能够达到日系车的节油效果。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创立了一个新的混动构型。这一构型,一方面用了大动力,同时又用了3挡变速器来加持,这样整体上就满足了性能与节能兼顾,达到合理的平衡。

周晓莺:再向后发展,您认为混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

王瑞平:从现在的市场表现来看,电气化转型,是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的必然的发展方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就像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主任演讲报告里面提到的,混动汽车和电动车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共存竞争的关系。他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两种技术路线或者两种应用场景在市场上会长期存在,因为它有刚性需求。我是认同这一观点的。

一方面,混合动力是刚需,特别是在中国,环境非常复杂,各种使用场景都有,而且地大物博,从东北到海南,环境、温度的差异非常大,再加上我们有高原地区、平原地区,有城镇、乡镇,也有大都市,有充电方便的以及充电不方便的地区,对应的需求差异很大。所以长期而言,针对不同用户的使用情况,还是要有多种技术路线去满足他们。

另一方面,从国家法规政策的方向来看,节能一定是个大方向,现在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这个主体方向我觉得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要符合法规驱动这一方向,必须要进一步节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混动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地节能,要往这个方向走。当然,我们也可以更多地去考虑电动化,更多地去考虑发动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控制策略更加智能化等等,我觉得这里面都是有很大潜力可挖。

“雷神混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

周晓莺:大家现在都在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技术品牌其实也非常重要,前面您也提到吉利的雷神混动,能否请您详细聊聊?

王瑞平:正如前面所说,雷神混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这一平台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的覆盖面非常宽,可以从A0级一直到D级,从轿车到MPV、SUV全方位地覆盖。它(3DHT)的布置适应性非常强,因为它的结构是非常紧凑的。

其次,从性能的分布来看,它的适用性也非常好,可以满足大、中、小不同车型的需要,可以从动力上进行调配。它整体的平台,特别是3DHT这个平台,是可以覆盖到所有的高性能车和低油耗车各种不同取向的需求,可以通过智能控制来进行调整,或者是通过动力的选配来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去做动力选型的排列组合,让它能够很巧妙地去满足所有的应用需求。

第三,这套系统动力性和节油性都很好。动力性好,是因为用了直喷增压的发动机(传统混合动力更多的用的是自然吸气的发动机),它的动力性会提高30%~40%。

另外DHT Pro变速器的加持所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它采用的是耦合的双电机结构,同时又有3挡双行星排。

3挡构型的好处还是挺多的,一方面,它有三个速比,可以有三种选择,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可以把动力进行倍数放大。

另一方面,比如在高速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挡,是不能调整速比的。而在3挡构型下,在需要大的功率输出的时候,发动机的转速就可以不用提的那么高,在NVH方面也有很好的帮助。

另外,也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把工作工况移到发动机节油效果最好的工况区域。

在安全方面,我们也遵循了很多安全功能方面的开发流程,因为早期这一代产品已经往欧洲出口了,出口欧洲有强制性的法规标准,例如在安全功能方面, ISO26262是必须要通过才能够上市的,是一个强制认证项。因为要出口欧洲,所以我们都是完全按照欧洲的标准来进行开发的。由此而来的安全功能的加持也给用户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这也是吉利雷神混动的一大特色。

此外,吉利智能控制的能力也非常强,我们把它归纳为七大核心能力,包括热管理、能量管理、功率管理、扭矩管理、NVH管理等等,有一系列的控制软件在掌握控制策略,让车辆驾驶起来能够强动力、低油耗、超平顺。

周晓莺:也就是说系统的设计、硬件的更新,还有软件算法的加持,它得变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才能更好的实现您所说的“既要又要还要”的效果。

王瑞平:是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是“既要又要还要”。就像我们最近要推出的星越L Hi·P雷神插电版的新车型。大家知道,它原来的HEV版在市场上已经卖得很好,因为车的空间也比较大,还有一米大屏、智能座舱,整体新能源的元素也是比较强的,受到了很多用户的青睐。

Hi·P大电池版本车型,有41.2度电, 续航可以达到200多公里,WLTC工况下可以跑到205公里,CLTC工况下可以跑到245公里以上,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电动车了。

所以这样的特色,我们叫“一辆顶三辆”。买这一辆车,可以像电动车一样开,因为它的续航可以达到200多公里,而且驾驶起来就像一辆电动车,如果有充电条件,完全可以像电动车一样去用。如果喜欢电动车的驾驶感受,同时又希望延长里程使用,比如出长途,可以用增程模式,它就可以一直使用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开起来又更加接近于电动车的感受。另外如果想更加节能,驾驶更长的里程,可以用混动模式开,动力更足,开的里程更长,如果当混动开总续航可以在1300公里以上。

周晓莺:所以现在做研发做技术要非常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

王瑞平: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最近这几年很大的进步。大家意识到了,开发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技术一定是要有它的合理性,同时在车辆使用中属性要能够完美契合对应的需求,完美契合客户的体验,这才是最好的技术。

我们这些年在开发理念上面已经做了非常大的调整。在过去这些年高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这4代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团队技术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包括基础的开发标准、开发规范、开发流程,现在基本上达到了与国际可以并跑的一个水平了。

“自主品牌已经从对标走向立标”

周晓莺:我有感受到很大的热忱,然后很坚定的意志。我想在这个年代汽车产业做研发其实还是会有成就感,因为我们能看到非常好的原创力量的崛起和进步。

王瑞平:是的,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跟进模仿,因为我们觉得国际上的汽车强国都很强大,技术也都很领先,所以更多地对标。而在对标的过程中,后来发现,我们的标杆车型或者说标杆的目标一直在调整,变成了一个移动靶,升高升高再拔高,后面我们就开始提到了要创新,从对标到立标,现在是要往这个方向走了。

过去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所以说先要对标,先要搞清楚好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当做到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还可以更好。如果再用心一些,再坚持一点,还可以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创新理念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更多的工程师开始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提一些大胆的设想,做一些不管是局部还是系统的创新改进,其实也是非常有成效的。我觉得现在中国人的创新力其实是不差的,重要的是要激发大家。

周晓莺:其实中国现在的人才总量和素质都还是有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有工程师红利的讲法。

王瑞平:所以现在很多人回国,大家也看到了国内有很好的机会和非常大的平台能够让他们施展,这在过去很多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周晓莺:现在都在说软件定义汽车,汽车上任何一个模块,其实都会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控制算法、软件等,对于传统汽车人来讲,这些其实是新的东西,您认为要怎么去学习掌握以及应用?

王瑞平:这点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新能源转型大的浪潮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动力系统。这个车还是个车,但是它的动力系统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多的进入到了电动化的时代,有电动的加持,同时还有智能化。伴随着车辆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一系列智能化的应用,动力系统动力域的控制就要跟整车的控制密切地对接起来。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基础,没有相应的能力,也是做不了的,所以现在我们也是要求团队不断地学习,要与时俱进。

我认为,在过去技术迭代的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掌握了方法论,掌握了开发的流程,对如何成功地做事情,已经有很深的体验,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现在让这些人才去学习新知识,他们又是非常愿意拼搏的,是很容易就能切入到新领域的。他们可以发挥原有基础平台知识的优势,把新领域这一部分局部的知识纳入到他们的知识平台上,这样一来他们仍然会很厉害,而且会更厉害,因为他们有能力把知识融会贯通,又有很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后续一定能够大有作为。特别是在这样的时代下,往往零部件级的开发能力大家都有,但是能够将零部件串起来,让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这样的人才还是比较短缺的,我们非常需要这种跨界的复合型的系统级的人才。

“同等政策下,HEV、PHEV和BEV未来会三分天下”

周晓莺:现在市场上有混动,有纯电,还有氢燃料等各种路线,对于目前市场上动力技术的选择,您怎么看?

王瑞平:从燃油车、HEV、PHEV再到BEV,消费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说对新能源有刚需且又充电方便的消费者,可以去买电动车。而经常会有长途出行需求的且又喜欢新能源的驾驶感受的消费者,就可以买PHEV,或者是具有增程功能的 PHEV,这样就可以既拥有比较长的驾驶里程,不会有充电困扰,而且价格也比纯电动车更低。没有充电条件的消费者,则可以选择HEV, HEV的特点是它可以引入很多新能源的元素,不需要充电,又可以起到40%以上的节油效果。

周晓莺:在9月举办的2022 SCP&APS会上,有观点提到,汽车动力系统发展要技术平权、政策中立,对此您怎么看?

王瑞平:这个会上,大家提到了,PHEV、BEV,包括增程式电动车,目前还在享受新能源的补贴政策,但是在培育期过了,推广期也过了,进入到成熟期之后,它们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政策加持,这些政策会慢慢地取消。事实上,现在政策已经在退坡了,那么在政策退坡之后,或者是完全达到同样政策的情况下,就是交给市场来进行选择了。研讨会上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同等政策下,HEV、PHEV和BEV未来会三分天下。

中国市场还是太大了,应用场景太复杂了,所以它还是有很多没有充电条件的地方,同时大家又在追求更多的一些新能源的元素,另外因为油价很高大家节能的要求也高,也会有一部分人会愿意选择HEV,只要我们把这个技术做好,把体验做好。所以我认为,最终市场还是会多种路线并存。

周晓莺:您之前还提到过,从碳中和、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不能只考虑买车本身,还要从整个全生命周期去考虑。

王瑞平:是的,国家其实也一直在做相关研究,因为3060双碳目标达成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计算全生命周期,因为它是按照整个国家的排放来计算的。实际上,有两个维度来计算全生命周期使用的油耗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一个是造车的所有环节,车辆从制造到使用,还有一个是按照燃油从油井出来一直到把燃油烧掉。从这个方面来看,各种节能措施其实都是有贡献的,都可以达到我们需要的减排的效果。

那么除了前面谈到的混合动力和电动车,还有氢燃料、甲醇等,氢燃料和甲醇本身就是清洁燃料。现在甲醇有很好的绿色制备的方案,它可以用弃风弃电,不能储存的电力电解水制氢,然后再用捕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合成,其实自身就可以实现碳中和了。从长远来讲,它可能不失为一个既能够为碳中和做重大贡献,同时又能够很好利用废弃资源的方式。所以现在吉利也把混合动力应用到了甲醇上面,我们叫醇电混动,它节能的效果,使原来的醇耗下降了接近50%了,我们加上了混合动力之后,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市场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周晓莺: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混动终究只是纯电的过渡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王瑞平:其实要看过渡多长时间,如果过渡20年,可能它就不能算过渡了。国家信息中心的徐长明主任,他的观点也是这样的,他认为如果是时间很长的话就不能叫过渡,应该说是长期共存的关系。

另外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的技术其实是共同发展的,因为混动里面是包括了电动技术的,它们是可以互相去支持的。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他们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是根据客户的使用情况应运而生的。

所以可能在10年到20年的过程中,这些大的业务模块它都会存在,当然它可能会变成一个新的面貌,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节能,会变得驾驶体验更好,更能够满足大家各种各样的用车场景,甚至于个性化定制都是有可能的。

周晓莺:吉利集团对动力的整体布局,能否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瑞平:其实,动力的布局跟整个吉利集团大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形成支撑的,首先肯定是新能源的转型,这是一个大的主流方向,一定要以此为主的。对于吉利来说,我们有电动车,极氪现在也做得很好,另外混合动力吉利也在做,我们是两条腿并行发展。

之前提过吉利在加速电气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两个行动方案,一个是电动车,还有一个就是混合动力,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混合动力可能占据的体量还会更大,因为它更容易产业化,不受任何大的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这是我们的两个重点。

那么从动力系统来看,第一点,在发动机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效率,使得我们的混合动力整个系统节能效果更优;第二点,针对机电耦合装置,我们会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第三点,在电驱动方面,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浪潮下,我们也会顺势而为;第四点,再生燃料方面,比如甲醇,在甲醇的研究上,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攻克了甲醇发动机应用中的很多问题,针对后续如何让大家的使用更加方便,我们也在做更多的努力,我认为还有很多可能性。

“面对不确定性,要有多手准备”

周晓莺:中国企业现在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很卷,不管是做科技研发还是做用户体验等,大家都特别愿意花精力花资源花时间,所以要在大家都很拼命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活下来且活得很好,您觉得比较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王瑞平:现在竞争确实是越来越严苛了,因为变化太多了,而且还是不确定的,这就更难。因为不确定因素多,要把握住这些机会,首先从方向上要能判断得准,然后行动上还要快,还要有各种能力,有各种技术积累,包括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要有系统化的全方位的能力,能够把事情做成,这其实都是不容易的。

对于吉利来说,我认为我们还是有很充足的准备的。

从思想上,这些年我们大家已经习惯了在变中求快,然后再在快中求胜。因为变化太快,如果慢了,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应对这种变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快速反应,然后做出应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还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新能源的转型,整个供应链体系现在也在重新做调整,因为有很多新的创业公司起来,然后有很多新的业务领域,也需要很多新的供应商对局部的技术进行加持。可能有些企业能够发展得很好,有的可能会在过程中逐步地被淘汰掉,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准。过去我们都是找行业龙头,他们具备非常成熟的零部件体系,我们都知道谁的能力强,有哪些方面的这些专长,能够把我们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或能力带给我们。但在新的领域里面,这可能也是一种风险,需要有风险判断的能力。如果这个做的不好,也很可能会被某一个短板所绑定,然后限制进步。

周晓莺:总结下来,应对不确定因素,我们要有自己的实力,抗风险能力要强,要有各种应变的准备。

王瑞平:第一个是应变,第二个是要有多手准备,也就是多种技术路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多种技术路线要并存,这样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来进行调整,才能做到快速响应。第三个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

周晓莺:现在汽车行业其实有非常多的新人进来,其实就像你讲的,他进来之后面临的环境是一个极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从职业发展的经历上来讲,您会给他们年轻人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王瑞平:这在行业里面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目前很多人焦虑,我觉得好像不论干什么的人,他们都焦虑,因为总觉得不稳定,总觉得这个市场变化太快,不知道谁能踩到未来那个点上。我认为其实是完全不必要去焦虑的,只要做好准备,就像我刚才说的,有多种准备,有实力在,有基础在,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把各种功夫练到炉火纯青,就不怕对方用什么武器来战。

另外其实很多人是非常优秀的,这些人他们非常快地切入到了新领域。比如我们在电动化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我跟大家说,在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跟着转型,大家要有学习能力,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学习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组织了很多转型的技术培训,包括请新领域的专家加入团队,把大家一起带动起来。我们也形成一个融合性的团队,在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很快就被融合了,他们在新的知识领域就变成专家了。尽管我认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对他们的进步我还是感到很惊讶。

所以我认为只要本身的能力在,是个优秀的人才,这里说的优秀的人才不仅仅取决于今天干了一点什么,而是取决于真正的学习能力,有学习能力,就能不断地去进步,不断地去应对各种变化。

周晓莺:总的来说,就是要开放心态,有学习意识,然后要去行动,去学习,和世界的变化同频。

好的,非常感谢王总今天的分享!


来源:盖世汽车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www.chinanev.net)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至:
最多可以输入140字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