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知情人士透露,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正就共享先进车辆控制通用基础软件展开谈判,此举旨在加快追赶中美竞争对手的步伐。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围绕软件定义汽车(SDV)的竞争愈演愈烈,基于这一背景,两家车企计划在未来五年推出搭载新软件的车型。由于SDV的开发与运行需依托海量数据,合作模式能为双方在加速研发进程、降低成本方面带来显著优势。
目前,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及部分中国车企已在SDV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此竞争格局下,本田与日产的此次软件合作谈判,成为两家车企探索联合运营的最新动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因日产拒绝成为本田全资子公司,双方的合并谈判已宣告终止。
此外,知情人士此前曾透露,在其他潜在合作中,日产向本田供应其美国制造皮卡的谈判已进入收尾阶段。两家车企还在探讨共享芯片、发动机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的可能性。
事实上,自2024年3月同意启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行性研究以来,双方就一直在电动汽车软件开发和电池充电服务领域寻求合作。不过,本田方面早些时候曾表示,将于2026年起推出配备自研软件的电动汽车车型。
主要根源在美国
面对电动汽车领域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加之美国关税不断上调,本田与日产这两家汽车制造商正将目光聚焦于下一代汽车的“大脑”——软件,希望通过在该领域的布局削减成本,维持自身竞争力。转向软件研发,正是它们应对一系列财务与战略困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日产目前的财务压力不容小觑。该公司已通过发行美元和欧元债券筹集到45亿美元,用于为一系列到期债务进行再融资,其中就包括本财年即将到期的7000亿日元债务。路透社近期也报道称,日产已要求供应商推迟付款以节省现金。
在产品规划上,日产也做出了调整,推迟了北美市场关键电动汽车的推出时间,将两款电动SUV(一款为日产品牌,另一款为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的生产计划从2028年延后至2029年。此外,为应对华盛顿对日本汽车进口征收的25%关税,日产已从其美国产品线中撤下两款电动汽车,并停止了对加拿大的发货。
本田所处的环境同样充满挑战。在贸易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为保持竞争力,6月份将对美出口价格下调19.4%,创下至少八年来的最大降幅。不过,凭借轻型卡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强劲需求,本田5月份在美国的销量增长了7.3%,在这场风波中表现相对较好。
尽管各自面临不同的境遇,但随着传统汽车硬件逐渐让位于软件定义系统,本田与日产都认为合作是保持自身市场相关性的唯一途径。据报道,两家公司希望其下一代汽车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简单更新就能添加或升级功能,而它们计划共享的软件平台将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其核心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掌控宝贵的车辆数据,并最终推出付费功能或订阅服务,就如同如今的应用商店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两家公司首次探索合作。今年2月,由于日产拒绝成为本田的子公司,双方的合并谈判宣告终止。而自2024年3月同意启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行性研究以来,它们一直在评估软件开发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潜在合作。
在其他潜在合作领域,根据拟议的战略协议,日产或将开始在其美国工厂为本田生产皮卡。这对本田而言,能够丰富其在美国的车型阵容(目前其在皮卡市场份额有限),并减轻新关税带来的财务影响。
对日产来说,则有望提高工厂利用率(目前该工厂利用率仍低于盈亏平衡水平),并帮助抵消因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混合动力车型而导致的销量下滑。目前,两家公司正在就这一潜在合作关系展开讨论。
美国市场对这两家汽车制造商而言至关重要,尽管近期美国对日本进口汽车上调关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据预计,到2025财年,这些关税将导致本田营业利润减少6500亿日元,日产营业利润减少高达4500亿日元。因此,两家公司之间的制造协议有望提升双方的盈利能力。
但也是全球趋势
去年年底,本田与日产曾就推进经营整合展开谈判,计划组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但因谈判过程中协调困难,最终谈判取消,且双方已决定不再重启经营整合相关谈判,转而打算先在被定为“合作核心”的SDV领域拿出实际成果。
事实上,无论是否探讨整合事宜,两家公司对合作的讨论从未停歇。媒体指出:“此次合作在明确底层软件通用化这一核心课题方向后,取得了进一步进展。”
其实,本田和日产都存在一个关键短板:它们的电动汽车软件堆栈落后于特斯拉,以及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通过资源整合,两家公司希望加速开发电动汽车统一操作系统(OS),以此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并加快自动驾驶、无线更新等功能的上市速度。
这种协同效应意义重大。中国汽车制造商凭借大规模投资和数据驱动的创新,在电动汽车软件领域已确立领先地位。而本田与日产联合打造的操作系统,有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在美国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对技术前沿功能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
本田与日产的合作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更是应对行业动荡的战略举措。它们计划以共享生产和软件创新为纽带联合起来,旨在重新夺回美国市场份额,抗衡日益壮大的电动汽车竞争对手。
SDV的特点是借助互联网上的软件更新来提升车辆性能或功能,而非依赖现有的发动机或硬件。作为汽车“大脑”的底层软件,是决定下一代智能汽车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能否成功研发该软件并确保价格优势,对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至关重要。
在基础设施软件开发方面,本田利用其研发机器人“ASIMO”的经验开展独立研究,日产也一直在进行自主软件的开发工作。
本田与日产选择合作,背后潜藏着对“数据主动权”的危机感。在下一代汽车市场中,不仅自动驾驶功能,语音控制等关乎车内体验的功能也成为关键竞争点。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大量数据的收集,而若采用其他公司开发的底层软件,可能会限制自身对数据的利用效率。
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正迅速从传统硬件转向软件。据加拿大研究公司Presidence Research预测,到2034年,SDV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3010亿美元,约为2023年的七倍。
在这一领域,特斯拉作为领军者,已在其车辆上搭载自主研发的软件,仅通过软件更新就解决了约40%的召回问题。在中国,华为等科技公司也在引领软件创新浪潮。
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厂商普遍存在基础软件开发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短缺、自主开发实力有限等问题,合作因此成为必然趋势。
事实上,以基础设施软件为核心的联合在整车行业正快速蔓延,丰田与马自达已启动联合开发项目,上个月,11家欧洲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也达成协议,将联合开展软件研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杨晶
版权所有©2007-2025 CNEV新能源汽车网
新能源汽车网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商务联系请扫码
新能源汽车网官方微信
评论(0)